登录
2022年“艺术与阅读”美育展览活动 | 斯是陋室——中国书斋文化艺术展 (上)
来源:洋浦经济开发区图书馆阅读次数:

洋浦经济开发区图书馆经授权转自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www.artlib.cn)

前言

 

书斋,顾名思义,即读书空间。“书”之概念自殷商始,而“书斋”自汉代便有了图像记录,汉人一席、一柱、一桌便有了最初的书斋形象。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于是书斋自室内转移到自然山川之中。唐时,诗人刘禹锡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陋室铭》。自此之后,书斋文化蓬勃发展。

书斋文化发展至宋代,与绘画产生了碰撞。文人骚客们用笔墨绘制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想象的书斋世界。画中书斋既有山泉沟壑、五彩云霞、雨后新竹、高树深蝉,也有疏梅瘦竹、冷酒残花,文人不仅仅在描绘书斋空间,同时也是用另一种方式描述自身的故事。在硕大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指甲盖般大的人物,倚窗眺望窗外风景。一方草堂,一片山水成为了文人们最为向往的隐逸之所。

在这一片山水之中,建一方草堂,放置上端州砚,青瓷洗,红木桌、湖州笔,徽州墨。闲来无事,折上一枝梅花,放在窗边,偶尔欣赏月光撒向书房白墙上的竹影。要是没有这些,也不是不行。夏日树下寻觅一块方石,垫上一些茅草,一袭荷衣,一本书。闲时有书,无地不成书斋。

于是乎,千百年来,文人们用绘画向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富含个人艺术韵味的书斋之美。“斯是陋室”展览便是借用其中30幅作品,旨在呈现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书斋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在信息快速传递的当代,属于自身的阅读空间也在急剧缩减,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书斋”的当代意义。


半榻琴书砚作田——书斋器物之美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喜爱在案头放置可以把玩、欣赏的摆设,为文人雅士的书斋、厅堂增添情趣。通过构造一个读书、娱乐、交流、独处集一体的生活环境,让人能够从生活的琐碎中解脱。在带来文雅慰藉和极大精神享受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主人的格调品味和情趣雅兴。文人雅士赋予这些物品高雅情趣,而这些物品也能表达文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趣味同样在文人绘画中得以表现,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奇特的一章——清供图。清供图在明清迅速发展,可以分为佳节清供图、博古清供图与文房清供图。清供文化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趣味,也是他们信仰的集合,是他们对于生命精神的体现。主题:半榻琴书砚作田——书斋器物之美中的绘画既是在概述清供文化自宋代到清代的发展史,同时也在呈现书斋内部经营构造与文人独特的“物趣”。


00b9dcc065adaa947abb8ed3a516577.jpg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喜爱在案头放置可以把玩、欣赏的摆设,为文人雅士的书斋、厅堂增添情趣。通过构造一个读书、娱乐、交流、独处集一体的生活环境,让人能够从生活的琐碎中解脱。在带来文雅慰藉和极大精神享受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主人的格调品味和情趣雅兴。文人雅士赋予这些物品高雅情趣,而这些物品也能表达文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趣味同样在文人绘画中得以表现,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奇特的一章——清供图。清供图在明清迅速发展,可以分为佳节清供图、博古清供图与文房清供图。清供文化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趣味,也是他们信仰的集合,是他们对于生命精神的体现。主题:半榻琴书砚作田——书斋器物之美中的绘画既是在概述清供文化自宋代到清代的发展史,同时也在呈现书斋内部经营构造与文人独特的“物趣”。

 

 


image.png

名称:兰亭雅集图卷

作者:钱贡

材质:纸本墨笔

大小:34.3cmx462.9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 明代

 

清供文化缘起于祭祀,本源来自佛供。魏晋时期兰亭雅集,王羲之曾在会稽山举行“修禊”。这种古老风俗,为的是消灾祈福,洗去冬日尘埃,感受春意浓浓。山林中有人煮茶,有人弄酒,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古石上摆着一瓶花,那些花瓶、茶壶、羽觞也成了清供摆设的雏形。

修禊(xiūxì),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古俗称之为:“祓禊”。后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春日踏青有“春禊”,秋日秋高气爽,文人怎能辜负这大好时光,自然会有“秋禊”,时间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十四。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修禊当数兰亭修禊和红桥修禊。王羲之《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事也。”

明人钱贡的《兰亭雅集图卷》正是描绘兰亭集会的盛况。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8a98a68a576f969d0157a1ec0c821139 (1).jpg

听琴图

作者:赵佶

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47.2cmx51.3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代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宋太祖在“陈桥兵变”中被拥为帝,以“杯酒释兵权”的手段削弱了藩镇兵权。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重文轻武,他实行“守内虚外”的方针。而这一套“贬武立文”的政治方针同样提高了文人的地位,也促进了清供体系的成熟。宋代也是一个极其分裂的朝代,极致的“贬武立文”的政治方针成就了宋代文人韵味,也使其分裂为宫廷与民间两种不同的文化。

赵佶的《听琴图》表现的则是宫廷对于清供的态度,这幅《听琴图》描绘的是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同时也是宋代绘画中的标准文人空间。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左面绿袍者笼袖仰面,右面红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正被这鼓动的琴弦撩动着神思,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叉手侍立的蓝衫童子则瞪大眼睛,注视着拨弄琴弦的主人公。在这幅画中,我们能看到熏炉、古鼎、玲珑石、古琴等文人空间必备的器具,这些器具同样提升了画面的清雅氛围。

琴无弦则隐,琴鸣,酒乐则两相得。细观之下,赵佶《听琴图》中琴弦清晰可见,正如李白在《杂曲歌辞 悲歌行》中表达的那样:“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悲来乎,悲来乎!”赵佶的《听琴图》虽然没有出现酒乐场景,宋徽宗极致沉溺于文化艺术与道家学说,也为“靖康之耻”提供了铺垫。


8a98a68a6613ec52016677619d95014e (1).jpg


听琴图

作者:刘松年

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3.8cm×24cm

馆藏:克利夫兰博物馆


琴无弦则隐,说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素琴”。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也是在说这把“素琴”。所谓的“素琴”其实就是无弦琴,不奏尘俗之音。陶渊明在聚会时总是拿出这把“素琴”弹奏,别人不解,他却答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表现出陶渊明的意趣高雅。

刘松年《听琴图》主人公抚的也是一把素琴,细观此图,画面意境空旷高远、简淡自由。画家除了对主人公的精心描绘外,还有一棵挺拔遒劲的松树在画面中特意突出,占据了画面的左上方。巨树可通天道,主人公身穿道袍,坐于树下。“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道家之人,衣裳端正整齐,君子穿上它,能够去除功利心,追求自由忘我的心境。

画家在画中有意突出抚琴道士和参天古松实际上,就是通过某种道家审美符号完成道家思想的建构。不同于宋徽宗的《听琴图》,刘松年将画者置于松林之中。从这一幅画中可以看出宋代审美文化从宫廷走向民间的趋势,同时画面内容页折射出宋代整个文人群体的社会生活和绘画思想的作品内涵。

 

8a98a68a5717fc620157199dd4771f79 (1).jpg

 

岁朝图轴

作者:赵昌

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03.8cmx51.2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昌《岁朝图轴》同赵佶《听琴图》一样,表现出皇家富贵与吉祥。“岁朝图“为佳节清供图,一般为节日所用,十分具有装饰性。此幅画中虽有赵昌款“臣昌”二字,但论笔墨画风、草石技法均不似宋代风格。诗塘上乾隆皇帝题曰:“盖画幅本大,或有破损处,为庸贾割去,别署伪款,所存已非全璧。”这就说明此画为残幅,画中梅花、山茶、水仙和长春花,以朱砂、白粉、胭脂、石绿画成。再用石青填底,色彩明丽,显得富丽堂皇。其构图特殊,由湖石和繁密交错的花朵,布满整个画面,丝毫不留空地,整齐严肃,极具装饰的效果。与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所提及的南唐“铺殿花”画作极为相似,应为其风格的延续。

 

image.png

西湖吟趣图卷

作者:钱选

时期:元代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25cmx72.5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元代之前,花与高士是极为罕见的题材。不同于赵昌《岁朝图轴》的富贵,高士所观之花代表了高士的品格。元人钱选《西湖吟趣图》营造了高士与花的独特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归咎于其创作背景。元代初期政权在蒙古族手中,汉族文化普遍受到压制,清玩之风也逐渐式微。中后期,文人士大夫在仕途上普遍郁郁不得志,失意之余便把这种心情投射在绘画创作中,他们多倾向描绘反映自身生活、文人情怀和枯木、竹石、梅兰等能够借以托物言志意向的这种题材,作品追求笔墨趣味,“以书法用笔入画”,寓情于景,或标榜文人气节风骨。

从这幅《西湖吟趣图》卷就能感受到钱选作为失意文人不群的个性,图中有一高士伏案,几上置有毛笔、砚台等器具,画面右边有一双耳窄口古铜瓶,插有一枝白梅,设色淡雅,上面还有钱选的题诗:“粲粲梅花冰玉姿,一童一鹤夜相随。月香水影惊人句,正是沉吟入思时。”《西湖吟趣图》中的高士和瓶花的组合也渐渐演变为一种富有象征性的视觉符号。


8a98a68a56f8c28e0156f99cec8e0d05 (1).jpg

 

摘梅高士图

作者:陈洪绶

时期:清代

材质:绢本淡设色

尺寸:119cmx62cm

馆藏:天津博物馆藏

 

明代书斋绘画创作可以看作是宋元两个朝代的组合,这一点从花与树的组合出镜表明。陈洪绶是晚明文人画家,此时的绘画中常见瓶器、花卉、文玩、枯石、香炉、笔墨等清供元素,或以此为题,或为画中点缀。画中人物,体格高大,衣纹细致、清晰、流畅,勾勒有力度。图中高士正摘梅欣赏,后有童子捧花瓶供奉,人物线条的简练与环境中湖石的皴裂晕染形成对比。虽绘人物面目奇古,造型略显夸张,但衣纹线条均匀流畅,细劲柔韧,超脱尘世之资。

梅花在冬之日盛开,以其孤傲、高洁、不畏凛冽苦难的坚韧品格为文人所推崇赞赏,符合陈洪绶在明末时期的生活处境与社会境遇,如他在《梅花下醉书》中所书:“梅花开且落墀,人未不可知。”可见梅花作为他绘画中常见清供插花之物被寄他的情思与感怀,他凝视、欣赏着它,如同在看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他借用之物来隐喻与象征想要表达的观点,此时这些“物”便不再是它自身,它的内部变得更加宽阔,在这种凝视之下有着更为丰富耐人寻味的意义。

 

8a98a68a56f8c28e0156f99bf6590cfa (1).jpg

 

蕉林酌酒图轴

作者:陈洪绶

时期:明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56.2cmx107cm

馆藏:天津美术馆

 

陈洪绶是晚明文人画家,他与钱选一样,面临的均是外族入侵,汉人政权的崩塌。故,表现得应该均为隐居高士,但不同于前朝,此时的文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蕉林酌酒图轴》,描绘一高士于园中饮酒把玩古物的情形。所绘人物衣纹运笔圆转,线条细劲流畅,宛若刀刻。作者通过细致精微的线描将不同身份人物的神情举止描摹得生动传神,饮酒的长者高古闲适,若有所思;温酒浣花的侍女动作柔美,神情专注。

石桌上放满了前朝古物,高士饮酒之余不时把玩古物。“博古”已然成为文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份“博古”不仅仅体现在石桌上的古物与高士的活动中,还有绘画技法上。画风上追晋唐,气格高古。全图勾线染色不用皴法,反映了中国画的线条美。湖石、芭蕉等景物也采用高古造型,富于装饰趣味。

画作右上方款署“老迟洪绶”,下钤白文方印“陈洪绶印”、朱文方印“章侯”,应为作者晚年之作。

 

 

8a98a68a6f50326b016f695ec79952a1 (3).jpg

 

玩古图轴

作者:杜堇

时期:明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26.1cm×187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博古清供图”是清供图的一种,是将“博古”与清供两种元素在画中同时呈现的一类题材的绘画,首先是追求古趣,其意在古。内容多为文人鉴赏把玩古器物,也称为“场景式博古图”,“玩古图”。

杜堇这幅《玩古图》为双拼巨幅,其粉本为宋代刘松年的《玩古图》。在粉本的基础上,杜堇对宋代《玩古图》的场景进行了延申。画面中心画有二位老者在鉴赏酒器、盉、辟雍砚等前朝旧物。画面中除了鉴赏古器外,也有描写琴棋书画等文人的游艺活动。画风秀雅古朴,饶有南宋院体余韵。

 

 

8a98a68a6613ec5201667d2529210ad2.jpg

群贤博古图

作者:赵伯驹

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39.7xmx236cm


“博古”二字由“博”与“古”组成,其中“博”在《辞源》中主要是博得、博取、博大之意,而“古”则是过去的事物,与“今”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词汇。“博古”二字典出于汉张衡《西京赋》:“雅好博古”,乃谓博通古代器物。之后“博古”一词在南朝梁代沈约《与何胤勑》、宋代欧阳修《归田录》等著作中反复出现,但其内涵一直没有明显的外移。

直到北宋时期,宋徽宗修订《宣和博古图》,将描绘古器物的画统称为博古图,由此,“博古图”便初步确定下来,同时也在之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新的诠释和意义的延展,且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被用于绘画创作之中,也多用于瓷瓶的彩绘、妆盒的纹样等方面。

赵伯驹的《群贤博古图》似乎在记录北宋年间的一场鉴定活动,我们从画作中便能看出,画面的中心有一组文人在围绕着一幅字画在讨论,而其余的文人则在享受游历山水之乐。青绿山水同样体现的是皇家富贵之气,可见参加这场鉴定活动的文人雅士身份必定高贵。

 

8a98a68a56f8c28e0156fd9bf60018fa (1).jpg

《人物故事图—竹院品古》

作者:仇英

时期:明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41.4cmx33.8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博古”活动成为了文人雅集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文人纷纷拿出自己珍藏的古物。既是为了鉴定真伪,也是一场交易活动,同时在鉴赏中品味古意。明人仇英《人物故事图—竹院品古》就是在记录这么一场博古会。

翠竹林前作一围屏,画屏一作花鸟,一作山水,款亦落于屏画边际。右二人坐湘妃竹椅。正全神贯注于鉴赏桌上所陈之古画册页,右前一童负挂轴来,中立者正捧古玩,左童则方启盒,陈瓷器于另一高士前。四周罗列觚、爵、簋、卣、罍等铜器,惜器稍大,古器物形状说明仇英仅从图录中得知,方有此误。

画面左下,二女供手侍之,秀丽端姘。屏后二童,一生炉烹茶,一于竹林空际石坪上,正置棋具,供对子手谈之用。前二犬相戏,一犬侧地举首之状,与仇氏最擅之画马形态如出一辙,正所谓得意者必常用之。

 

8a98a68a5b1e7af1015b6afb1b4f4605.jpg

 

南唐文会图页

作者:赵昌(传)

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35cmx65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自兰亭雅集起,文会为清供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宋代赵昌的《南唐文会图页》描绘四位文人在园林中的文事活动,其中一人据案挥毫,另三人围而赏观,状貌神情淡然自得而颇显雅士之风度。四人周围有仕女和侍者环立,具足大家门第侍人仪规。园内左右老树苍郁,左树下有持琴者在放置器具的石案旁活动。后景芭蕉休挺,再后是几抹远山。整件画作尺幅虽不大,然而用笔精致、设色典丽,营造出一个极富清悠、雅逸情趣的文人世界。

在《南唐文会图》画页之左另有一开页,为清高宗弘历所题五言律诗一首,论以画面内容:“南唐虽僻立,亦自尚文规。簪佩徜徉处,图书左右披。东瀛前拟法,西雅后开师。位置增精密,晚年还蜀为。”弘历题诗中虽未提及南唐丰苑风雅,不过并未言明画中人物是谁,而《石渠宝笈续编》中认为是李后主李煜。

同是皇帝雅集画作,与赵佶《听琴图》相较,《南唐文会图页》对于场景的描述更加详实,而赵佶《听琴图》更多的是追求画外之意。


Artlib,202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