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2年“艺术与阅读”美育展览活动 | 斯是陋室——中国书斋文化艺术展 (中)
来源:洋浦经济开发区图书馆阅读次数:

洋浦经济开发区图书馆经授权转自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www.artlib.cn)

闲听松声昼掩门——书斋景色之美

 

建斋,需选一址。唐人最爱名山深林,宋人独喜园林乡村。元人继唐志,画山水书斋;明人得宋传,绘园林书斋。昔,屈原有“读书洞”、司马相如有“读书窟”,李白少时亦有“读书台”。宋人爱斋号,王禹偁有“无愠斋”,欧阳修有“非非堂”,苏轼有“雪堂”,苏辙有“遗老斋”,故斋号自宋始,书斋绘画亦是如此。

在千年的书斋绘画中,按照书斋的环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宋代园林书斋,一类为唐代山水书斋。园林是名山深林的一种投射,是宋代文人“大隐隐于市”的手段之一。文人隐居山水之中,或是因羡魏晋高士风流,或是求仙问道,或是只为遁出红尘。山水书斋绘画成为了一种集合,文人们将喜爱的元素进行了拼接。于是,书斋最为诗意的一种表达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得以表现出来。

 

 8a98a68a57510295015755eb2cb00413 (1).jpg

秋窗读书图页

作者:刘松年

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5.8cmx26cm

馆藏:辽宁省博物馆

 

宋代崇文政策激励了文人参与政治的热情,但同时伴随着各类变法的失败,也让宋代文人向往出仕的生活。于是,可以暂时远离朝堂纷争的园林书斋出现了。这些书斋有的偏安园林一角,有的建于乡村山林之中。刘松年的《秋窗读书图》描绘的便是建造于乡村的书斋。

画面的右下角为刘松年所绘的书斋,书室位于堂之右侧,与堂构成曲尺状,其前为篱笆,使得建筑群围成一个闭合的整体。画面中央则是两棵参天高松,顶天立地,上部的松枝如盘龙,相互缠绕,曲折多变;傍水而建的庭院后有错落有致的山石;画面右部是境界开阔的近水远山,与左部构图严整的庭院景致相对照。

主人公凭窗眺望秋景,案上开卷,童子在一旁侍候。院外溪流平缓,远山青翠,树苍翠挺拔。画面情景幽深。左边石壁上书有刘松年三字款。此画所绘书斋,进可退观园林之景,出可入山林,正好符合宋代文人既可入仕,又羡出仕的心境。

8a98a68a6a646f06016b9d073c4738cd (1).jpg



西郊草堂图

时期:元代

作者:王蒙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97cmx27.2cm

 

而至元代,草堂图兼具了山水书斋绘画。由于元代异族统治的社会环境,许多画家选择消极隐退转而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他们沉醉于自己的书斋作画或者与一些结交的高人隐士于专门的私家园林一同提笔赋诗、鉴书赏画。在元代画家中,王蒙可以说是将自己或友人隐居的书斋草堂为山水画创作主题最多的画家。在王蒙目前存世的一百多幅作品中,近一半以此为题。

《西郊草堂图》便是其中之一,其描绘的是秋天平远景色。近岸草堂、竹篱掩映于树丛之中,岸边系舟,主人与妻子在屋中各行其事。院后湖面空阔,水波不兴,仅露一段岸角丛树,远山一带,渐远渐淡,没入天际。构图、用笔均较简洁,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秋季明净寥落的景色特征。深秋茂密的林阴下有茅舍数座,一老翁坐室内案旁读书,旁屋内二仕女侍读。门前清溪潺潺,小船停泊。屋后平湖汀渚,一叶轻舟载客行于湖心,打破了画面的沉寂。远方群山烟林,意境清幽。

全图笔墨工细秀逸,构图新颖,为王蒙山水画优秀之作。与假隐的《秋窗读书图》相较,同样是对书斋外秋日山水景色的描绘,《西郊草堂图》处处体现着王蒙的个人色彩。

 

8a98a68a56e466460156e4f4e512068e (1).jpg


秋山草堂图

作者:王蒙

时期:元代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123.3cmx54.8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与《西郊草堂图》一样,这幅《秋山草堂书》属于王蒙成熟期的作品,这个时期作品的特点便是将空间上的高、深、平三远法与黄公望提出的高、阔、平三远法融为一体,营造出幽深意境。

本幅自题小篆书秋山草堂四字,下行楷书又识云:黄鹤山中樵者王子蒙为画于淞峰书舍。该图绘秋山水岸,岸边芦荻萧瑟,临水的草亭前有人支网捕鱼;秋山林木茂密,红叶绚烂,有茅屋草堂掩映其间,茅屋中有村妇劳作,稚童嬉戏,而草堂上则有高士踞坐榻上展卷阅读,一派祥和的生活场景。水面辽阔,山不高,连绵起伏,典型的江南丘陵景色。

山脉、土石以浓墨干笔勾皴,然后密密的湿笔墨点,再用淡硃砂色复点。树叶或作点叶,或作勾圈夹叶,墨笔点叶上普罩赭色,而夹叶中先敷赭色,然后用薄硃砂色由淡而浓积染,使树叶的硃砂色有明显的浓淡变化,突现树叶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水边的荻花或复勾或点染,使画面上几乎铺满浓淡变化的硃砂色点,渲染出浓重的秋意。

《秋山草堂图》画的是高山崇岭,茂林清溪,山脚的草堂临水,堂内隐者悠然自得,表现了江南自然山川的湿润,是一幅极富诗意的佳作。


image.png

 

秀野轩图卷

作者:朱德润

时期:元代

材质:纸本墨笔

尺寸29.1cmx812.2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一元之气,生物而得其氤氲,扶舆以成其精英。淑粹者,为秀焉!故卿云景星,天之秀也;崇崖缭绕,山之秀也;麒麟凤凰,羽毛之秀也;贤材硕德,人之秀也。……景安居时轩也,又将观列史诸书以鉴其事。服前言往行以进其学,使他日有伟然秀出于余杭之野者,吾于景安有望焉!以为记。朱德润自跋。

《秀野轩图卷》是元人画家朱德润的晚年之作,描绘的是友人周景安的书斋之所。由于元代绘画不受宫廷重视,因此在民间形成了一个文化圈,这些文人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江南山水自然被纳入元代隐士画家表现的重点。《秀野轩图卷》同样也是图画江南山川的平远之景,山林间有文人对坐于书斋中,笔法粗放纵逸,墨色简洁,有苍茫之意。

画家大胆地将北宋李成、郭熙描绘北方山水的笔墨转化为表现江南风物的造型语言,并揉进了文人儒雅清澹的审美意趣。画中的书斋为秀野轩,将文人的书斋和活动绘于佳山秀水中,是这个时期新出现的山水画题材,直接影响了元末明初早期吴派山水画的审美取向。

该图以花青淡墨写溪山平远,林木清森之景。画之前景画平缓汀渚小溪,中有一屋宇宏敞,屋中画两人对坐,后有三人徐行指顾,又一渔者负罾度桥。其笔法近董源一派,特别是远山,以松散之短披麻皴画江南土山,以浅绛色随染,使得画面整体给人一种秀润典雅的感觉。

 image.png


涤斋图

作者:沈周

时期:明代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26.5cm×57cm

馆藏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


明代书斋图不同于宋元书斋图,不仅仅是对于书斋环境的描绘,来表达自身的隐逸情感,而更多利用书斋环境来完成自身内部心斋的建设。宋元书斋绘画更加倾向于一种静态性的环境描述,而明清书斋绘画则更加强调山水的可性。这种书斋绘画的动态性倾向来源于明代文人的闲隐之风。明代结束了元代异族的统治阶段,科举制的兴盛给寒门书生带来了极大的希望。这使得大多数明代文人的理想生活既有对朝堂的向往,也有对隐士生活的倾慕。

《涤斋图》是沈周为友人陈近仁画斋号图,画江南胜景,湖乡平远,芦花漫漫。一高士于茅茨盘坐,远眺以涤胸中俗尘。表现明代文人借山水之妙洗涤内心,以坐忘之姿,完成心斋建设。

明代园林书斋题材绘画源于明代园林的兴盛,明人将一种自然天真的山水情怀投入于书斋的建构之中。这种乐趣不仅仅在于建构自己书斋在绘画中的形象,同时也在于分享。通过描绘江南山水的书斋来表达隐逸的思想,同时呈现出了明代文人的一种高雅的生活品味。

 

8a98a68a719a6c5b0171a0cf1c691505 (2).jpg

《桃村草堂图》

作者:仇英

时期:明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9.5cmx580.4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明代山水书斋图的可性体现于两点,一点为山水图中园林布局、可游路径清晰;另一点则是画中人物的故事性描述,这源于绘画中人物之间的互动性。《桃村草堂图》是仇英师承南宋二赵风格的作品,描绘的是幽深静逸的隐居环境。草堂位于山坳,其后桃林一片,溪流出其下,一童子踞溪侧洗砚。更上则高岭白云,丛树列布,意境幽深。画作富有诗意,画法精细工谨,细致入微。通幅大青绿着色,色彩艳丽深重。

方熏在《山静居论画》中说: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色彩相合,合则神气生动。此图将滴翠的石绿、秀雅的淡赭、温润的墨色自然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具有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此图为仇英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 据徐石雪题跋考证,画中主人公为项元淇。仇英此图是应项元淇之约而作。项元淇,字子瞻,号少岳。工诗文,善草书,著名收藏家项元汴之兄。图中项氏襟带飘然,风度高雅,四周环境清幽,景色宜人,宛如人间仙境。裱边有董其昌、昆虔、徐宗浩题跋。经清内府收藏,后为徐石雪所得。

8a98a68a56e527a60156e947ab960e98 (1).jpg 


溪堂诗意图轴

作者:戴进

时期:明代

材质:绢本浅设色

尺寸194cmx104cm

馆藏辽宁博物馆

 

《溪堂诗意图》从近、中、远三个层次取景。近处,三株挺拔的古松屹然挺立于石上。松枝虚实相衬,笔墨简洁、干净。这三株古松的描绘,显然受到刘松年松树画法的影响。戴进的画中,松树的排列姿态与刘松年《四景山水图》中的松树相似,只是前者在物象的具体描绘上多有新意。画中,寂静的空山间,一位宽衣大袖的执杖老者正沿着桥朝画中央缓缓走来。顺着他走来的方向,可以看见一间茅草屋。草屋的主人正坐于屋内,神态悠闲,一派文人气度,想必他是隐居在此。

画中人物的衣服用线爽劲洒脱、沉稳果断,虽是寥寥几笔勾勒而成,但却很好地表现出衣服的质感。画面左侧大面积的留白代表了清澈的溪水,突出了人物。中景处,两山之间一弯溪水蜿蜒而来,至山口处飞流直下,形成一股瀑布。一寺观藏于重叠的峰峦后面。这若隐若现的寺观,不仅使画面的视野更加深远、开阔,而且也为这寂静的空山增添了几许生机。远处的崇山峻岭似乎笼罩在云雾之中,虽只有淡淡的一抹,但却富有神韵,仿佛让人进入了仙境。远山不仅衔接了近景与中景,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效果,而且也映衬出近处山崖的凝重与浑厚。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构成了该作品的显著特色。

 《溪堂诗意图》采用典型的对角线构图。对于山石,画家先用墨线勾勒出轮廓,再用阔笔疾扫,渲染出山石的体积。前景的石头以侧笔做短距离的皴擦,可见画家对嶙峋怪石的刻意营造。画家用斧劈皴沿着石头的轮廓线短砍,很好地表现出石头的质感;松树的树干、树枝用厚重的焦墨中锋写出,劲挺有力。整个画面层次清晰,有曲尽意幽之趣。


8a98a68a570cec1f01570d14d10e00b8 (1).jpg


草堂碧泉图

作者:王翚

时期:清代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90cmx51cm

馆藏天津博物馆藏


如果说明代的书斋图有一种“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感觉,清代王翚的《草堂碧泉图》则是一个封闭的失意文人山水空间。山腰间的雾霭遮挡住了前往山顶的道路,既增添许神秘感,又将画面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为山顶的庙宇,一部分为山脚的书斋。

书斋不处闹市,只是几座浮绕于翠松间的茅斋。画面中主人公正坐于书堂之中,旁有书案卷牍。侍者扶门而立,二人眺望着画面右下方的两位渔翁。另有一高士,凭栏观溪。近处,松柏挺秀,水榭亭台临水而建,拾阶而上,可一览山水之景,环境十分优美。王翚题诗一首:“雨过飞泉下碧湍,长松落翠草堂寒。何人解识高人意,溪上青山独自看。”

大凡古代的文人雅士,纵然怀才不遇,仍有一种孤芳傲骨。诗中“高人”便是这样,即便尘世将我遗弃,官场无立我之地,我仍有青山、流水、飞泉、松翠。整首诗,有景有意,有问有答,虽未及一个“隐”字,但正如古人政治失意以求山水,画家也以一幅山水画,含蓄地道出其孤傲的心曲。

 

8a98a68a570cec1f01570df8e8de0d1f (1).jpg 


大涤草堂图

作者:傅抱石

创作时间:1942年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108cm×58cm

馆藏:私人收藏


如果说前人借草堂言志,那么傅抱石这幅《大涤草堂图》则是在追忆古人。画中,傅抱石用酣畅淋漓的笔法绘出了数株参天的樗木,用粗笔勾出花叶,中间以少许花青色作为辅色;前面顶天立地的大树用墨厚重,后面的树木用淡墨和赭石色铺陈,营造出气势撼人的意境;用典型的高古游丝描将安心静立于草堂之中、正若有所思的石涛形象生动地勾画出来。傅抱石通过不同笔法的运用、墨色浓淡和干湿的变化以及高大的树木与人物体量的强烈对比,既营造出了空间感,又将郁郁葱葱的草堂美景和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

傅抱石一生对石涛极为崇拜,这件作品是其依据石涛给八大山人的一封信构思而成。这件作品还见证了徐悲鸿与傅抱石两位大师的友谊。1942年秋,徐悲鸿看到了这件作品,激赏万分,欣然题∶“元气淋漓,真宰上诉。八大山人《大涤草堂图》未见于世,吾知只其必难有加乎此也。悲鸿欢喜赞叹题。壬午之秋。这足见徐悲鸿对于《大涤草堂图》的欣赏与喜爱。既不见古人书斋,亦可据文字绘图而成。这便是书斋文化的魅力,无论载体为何,跨越百年,文人对于书斋的热衷,未减半分。


Artlib,202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