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浦经济开发区图书馆经授权转自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www.artlib.cn)
(文中部分图片点击可查看高清大图)
前 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观和中国的整个文明史是分不开的。尤其与中国的思想史、文学、书法、音乐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诗画关系也一直是历代文人不断探讨的话题之一。魏晋之后,山水诗的勃兴,使得诗和画脉络相通,互相吸收。苏轼在《书都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鲜明地提出“诗画同源”的论断,“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用短短的十个字就确定了诗画的关系,从而将诗画关系真正用理论来概括。天工和清新的重点似乎都在于其自然、去雕饰的状态,无论是诗还是画,它们的审美追求都是让欣赏者从中感受到美,而这种美不是人工刻画出来的,而是一种万物本来的美,一种自然之物的自然而新颖的呈现,只有这种自然美才能触动心灵,从而使人产生一种美的享受。“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可以说,诗是画的延续,画是诗的依托。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辉映。
本次展览选取37幅名画,分为诗中境、诗中性、诗中人三大模块,通过鉴赏唐诗与欣赏绘画、书法作品的形式,配以相关的音乐,向观者展示中国诗书画之美。观看展览,仿佛进入诗书画的美学世界,与古人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从而使观者有更深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01
诗中境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唐 张九龄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意境的相通。“意境”是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意境又是情与景、意与象的统一,它以情景交融为基础,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在诗歌或书画中相融合,于是形成了意境。因此,作诗追求画意、作画追求诗意成为诗画家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
本模块通过15件作品,带您走进诗画之境,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句“看”到自然的色彩与声响。”从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中“看”出画之构图与意趣……
关 山 月
【朝代】唐代【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望边色 一作:望边邑)
《关山月》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 “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乐曲表现了征人思乡报国的情感。为了更好地还原此诗的意境,在这首诗的演唱上,我采用了乐府调。
明代 祝允明 关山月
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乐府古题要解》称“关山月,伤离别也。”诗人描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以及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这首《关山月》不同于李白大多数抒发个人愤懑的诗,表现了他关注民生,悲天悯人的一面。全诗气势宏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清代 华嵒 天山积雪图
纸本设色 159.1x5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山积雪图》是华嵒晚年的代表作品。本图画唐人远行边塞诗意。图中描绘晦暗阴霾的天空下,云幕低垂,仿佛又在酝酿着新的一场暴风雪。天山脚下,一位身披红色斗篷、藏掖宝剑的旅人,牵着一匹年迈的双峰骆驼,艰难地徐行于冰雪之中。此图最突出的特点是构图简洁大胆,设色对比强烈。它不仅展现了古代传统文人画很少涉及的天山雪域的自然风光,将山水、人物及走兽等题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更以凝练秀劲的笔墨营造出一种孤寂悲凉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宋代 梁楷 李白行吟图
纸本墨笔 80.9cmx30.4cm
东京国立博物馆
此为梁楷减笔人物画的代表作。寥寥数笔,将诗仙李白纵酒飘逸、才思横溢的神态勾勒出来。画家注重意笔传神,用笔泼辣简括,线条恣意纵横,开写意人物画一代新风。
望庐山瀑布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宋代 米芾 望庐山瀑布(集字作品)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明代 沈周 庐山高图 1467年
纸本设色 193.8x9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庐山高图》是沈周为贺其师陈宽(醒庵)70岁生日而精心制作的祝寿图。沈周借助于庐山五老峰的崇高博大来表达他对老师的推崇之意。
画面上崇山峻岭,层层高叠,五老峰雄踞于丛峰之上,清泉飞流直下。
山下有一高士笼袖欣赏美景。溪流湍急,云雾浮动,为画面增加了空间感和流动感。此图为沈周仿王蒙画法的杰作。淡墨勾染,用牛毛皴、披麻皴,用笔乾渴,显示出雄厚的根底。从题款中得知此画为沈周41岁时所作。此画尺幅较大,当是沈周巨幅作品中的精心之作。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朝代】唐代 【作者】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当代 史长虹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这首诗同样描绘的是庐山。相较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发挥空间更大。诗中所写瀑布从巍峨的庐山上落下,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张九龄将瀑布形象地比喻自身的遭遇和情怀,瀑布在此处就是诗人的化身。“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清代 王翚 庐山白云图(局部)
纸本设色35x323.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绘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作者时年66岁,是其晚年诸多仿古作品中的代表性画作之一。据王翚自题,因30年前曾观北宋关仝《庐山白云图》,故今用其法绘制此图,以遵“古香主人”之嘱。王翚曾与其师王时敏遍游大江南北,尽得观摹收藏家之秘本,故其摹古功力极高。王时敏称赞他:“集古人之长,尽趋笔端,故能妙绝千古。前诸制作,固足乱真,此则更为脱化,每仿一家曲尽其致,而超逸之趣则又过之。”这幅作品恰恰印证了王时敏对王翚的评价。
钱塘湖春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近现代 沙孟海 钱塘湖春行
整首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行至白沙堤。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杭州早春美景带给游人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感受。此诗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例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十分自然。
此处选取董邦达的三幅山水画作为此诗的配图,水墨疏淡,设色雅丽,用笔轻柔,擅用枯笔,皴法松秀,重视以烘染来加强干笔勾勒皴擦之韵味,使笔墨浑然一体,文人情趣极浓。
清代 董邦达 苏堤春晓图
纸本设色 127.8x66.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元祐间,苏轼守临安,筑堤湖上,自南山至北山夹道植柳。嗣守林希榜曰:“苏公堤”。此堤四时景色皆宜,而春日为最。
清代 董邦达 柳浪闻莺图
纸本设色 126.9x6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柳浪闻莺是西湖十景之五,位于西湖东南岸。南宋时,这里是京城最大的御花园,称聚景园。当时园内有会芳殿和三堂、九亭,以及柳浪桥和学士桥。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有柳洲之名。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
清代 董邦达 西湖十景卷(局部)
纸本设色 41.7x361.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以长卷形式描绘鸟瞰所见西湖诸景。西湖十景之名源自南宋,清康熙南巡时敕令重修,并题名立碑建亭,再现盛观。画中笔致松秀细润,董邦达并以隶书标注了西湖五十四处的景点,相较于院藏同画家所绘以西湖个别景观为题的立轴,更接近全景地图的性质,为一幅忠实的纪游之作。
山居秋暝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当代 秦川 山居秋暝
此诗描绘了山间下过一场秋雨后的静谧景色,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愉快心情。王维在音乐和绘画方面皆精通,他将音乐与绘画的元素融入了这首诗中,让读者虽未亲临现场,却能感受到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给人一种丰富“视听”的感受。
宋代 马麟 长松山水图
绢本设色 25.1x26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马麟不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把握自然美的能力,更有诗人般的取舍剪裁能力。此图绘近处陂陀之上苍松一株,主干遒劲,枝丫奇出。树下坡岩交叠.树下有宫殿屋檐一角,远山连绵起伏,幻于迷蒙之中。松树送针细利,笔墨清润,远方烟霭出没,隐约可见。
画中怪石用山斧劈皴,老树用严谨的双钩填墨法,树叶用淡褐色点染。全图用笔瘦硬劲峭,构图简括,画风学马远而又有自己的创新,为马麟山水画佳作。
宋代 马麟 溪山行旅图
绢本设色 147.9×6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采用立轴的形式,描绘了远景、中景、近景。远处群山高耸,山间云雾缭绕,楼阁若隐若现。
山脚下一人骑驴,侍从肩挑行李紧随其后。
画面左下角,两人席地而坐,观瀑听泉,沉醉在这静谧的景色中。
画面左上角为乾隆题诗:“关山逮秋仲,旅客问程时。焦墨含萧飒,层峰益奥奇。遵途据蹇跛,望瀑坐厜㕒。世学无些欠,岂诚远所为。癸巳(公元一七七三年)秋月。御题。”
当代 丁永明 蜀道难
《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意在送友人入蜀。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蜀道上惊险奇丽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历代以此诗为题材创作的绘画作品多以描绘险峻的环境为主,点景人物在山道之中,突出蜀道的气势。
唐代 李昭道(传) 明皇幸蜀图
绢本设色 55.9x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宫收藏目录中原标此作为《宋人关山行旅图》,但学者依据苏轼《东坡题跋》等宋代资料,而改为今名,并推测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避幸四川之故实为画作主题。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举兵造反,陷长安,明皇幸蜀避之。
画中着朱衣者即明皇,骑三騣照夜白,出栈道飞仙岭下,乍见小桥,马惊不进。笔法精劲工细,青绿设色,绚灿华丽。有学者认为本幅系宋人据旧稿摹绘者。无论如何,此作代表着北宋对古典传统的继承,在美术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元代 赵孟頫 蜀道难图
纸本设色 154.45x56.6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正如李白诗中所云:“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此图描写了大自然动人心魄的奇险与壮伟,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云气缭绕,山林掩映,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作者运用点景的方式描绘人物,在高耸陡峭的山峦下,显得人物及其渺小。
清代 叶六隆 蜀峰栈道图
绢本设色 236x48cm
旅顺博物馆
画家采用了接近2.4米的超高画幅来描绘蜀山的雄奇耸立,蜀道的艰险。溪水云烟,曲屈流畅。行人栈道出笔谨严。
终南别业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当代 熊晋 终南别业
终南别业是王维在终南山的辋川别墅。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并不小。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感受到仕途艰险,想要超脱尘世的烦扰,大约四十岁后,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元代 唐棣 摩诘诗意图 1323年
绢本墨色 71x46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王维,字摩诘。此画为唐棣取王维诗意所绘,画面近景巨树磅礴有力,远景平野延展不绝,树木是典型的蟹爪枝,山石是典型的鬼面石,皴法是典型的卷云皴,可谓得李成、郭熙“真传”。
宋代 马麟 坐看云起图
绢本设色 30x30cm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画面上一高士置杖斜卧于临水岸边,仰望远处山间升起的云气。
此画原为扇面,扇的另一面题着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书画结合是中国古代的一大特色,据说最初始于唐朝。
元代 盛懋 坐看云起图
绢本设色 27x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画绘古木平岗,林木错落有致,一士人手执如意,席地而坐。
岗下山石嶙峋,水中苇草丛生。远处双雁振翅,云雾迷蒙,山峰隐现于云海之中。此图表现了隐逸文人优雅的生活情趣。整幅作品在浓郁浑厚的气韵中蕴藏潇洒隽逸的格调, 大自然的岿巍和人物的悠然自得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转自弘雅书房公众号
小编:乐诗
Artlib,2022-04-18